新派訊 “30多年前,他把百姓捧在心上,百姓擁戴他在臺上;30多年后,他把福祉留給百姓,百姓把他永記心中!”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(wǎng)山東負責人崔永剛眼中的王伯祥。3月30日上午,在濰坊市黨史教育館的王伯祥事跡陳列展上,記者見到了崔永剛。他緩緩走進展廳,在王伯祥塑像前駐足,沉思不語,凝望良久,又對著畫像連連稱贊:“這幅(畫像),總算描摹出伯祥書記的幾分神韻?!?/span>
王伯祥(左)與崔永剛在王伯祥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合影。(資料圖 受訪者提供)
2009年11月,已經(jīng)離任壽光十八載的王伯祥,作為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,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大典型?!拔耶敃r是大眾日報社記者,有機會與同事們一起深入壽光城鄉(xiāng),采訪報道了王伯祥的先進事跡。”崔永剛深情回憶道,在《大眾日報》和《農(nóng)村大眾》上,他連續(xù)刊發(fā)了《把根深深扎在這片沃土中》《迎難而上拔“窮根”》《讓工業(yè)這只“翅膀”硬起來》《最好的標桿》等4篇系列報道,全面、深入地宣傳了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的感人事跡。長期跟蹤報道,讓王伯祥對崔永剛逐漸熟悉、信任,在中宣部挑選王伯祥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代表時,王伯祥一錘定音,“讓永剛同志來講,他講我放心!”
能夠通過采訪與王伯祥深深結(jié)緣,崔永剛深感榮幸。在展板前,他回顧王伯祥的事跡,對記者如數(shù)家珍道:“你看,展廳這三大部分,其實就是伯祥書記任職壽光縣委書記五年半里組織發(fā)動的‘三大戰(zhàn)役’。一是推進蔬菜產(chǎn)業(yè)化,引發(fā)了全國的‘綠色革命’;二是決戰(zhàn)壽北,一舉改變了壽光經(jīng)濟的‘半身不遂’;三是掀起了‘工業(yè)革命’,打造了壽光‘工業(yè)航母’。‘三大戰(zhàn)役’,讓一個原本貧窮落后的壽光迅速崛起,這就是把政績實實在在地刻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!”
崔永剛告訴記者,伯祥書記當年的工作手記上,寫有這樣一段話:“牢記自己是壽光的縣委書記,是黨的形象在壽光的體現(xiàn);牢記自己是壽光人民的兒子,要報答父老鄉(xiāng)親的養(yǎng)育之情。”對縣委書記這個崗位,王伯祥看得很重,他曾說:“縣委書記這個舞臺很大,組織把我放到這個位置上,就給了我干事的機會,全縣100多萬人眼巴巴地看著我!”
在當年與王伯祥的交流中,崔永剛深刻感受到,王伯祥眼中的縣委書記,一手托著黨的形象,一手托著百姓的期望,當官就是為了做事,為民造福、為黨增光。五年半的任期里,王伯祥之所以一次次“打破常規(guī)”,一次次“較真”“苛刻”,迸發(fā)出難以想象的強大力量,是因為他始終同人民血肉相連,把一個黨員領(lǐng)導干部的事業(yè)觀、工作觀、政績觀、利益觀,深深扎根在沃土里;是因為他牢記“人民至上”的神圣使命,始終深懷著一個共產(chǎn)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崇高理想。
崔永剛在展板前講述王伯祥的故事。
參觀過程中,崔永剛思緒萬千,在本子上隨寫隨記,指著展板上的一張照片,就能說出背后的故事,想要把當年采訪王伯祥時的所有細節(jié)悉數(shù)記起,力爭還原出最真實可親的伯祥書記?!澳銈冎绬幔@個被百萬壽光人民稱為‘百姓書記’的人,在彌留之際,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后囑托,是在醫(yī)院病床上耗盡氣力寫下的五個字——‘為人民服務(wù)’?!?/span>
作為一名記者,崔永剛曾在內(nèi)心追問:能夠創(chuàng)造這樣政績的王伯祥,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?壽光的老百姓是這樣向他描述王伯祥的:他走進人群中普普通通,你走進他心里,會發(fā)現(xiàn)他與眾不同。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記掛百姓的人,無論過了多久,都會被百姓始終銘記。
回望,是為了更好地前行。崔永剛告訴記者,伯祥書記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了他,當一個人面對曾經(jīng)努力拼搏、傾注全部心血建成的富民工程,傳諸后世、惠澤百姓時,那種快樂和滿足,會是人生莫大的幸福。
新派融媒體記者:宋玉璐/文圖
張釗慶 李淑蒙/視頻
編輯:馮淑杰 張興紅
一審:姜健 李敬友
二審:孫瑞永
三審:王桂林